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℃时,汗腺这一“天然空调器”开始启动,分泌汗液,出汗的多少决定人体体温的恒定,甚至还影响到生命的安危,而出汗太多或太少的危害则各不相同。中医认为,汗是津液所化生,故《灵枢·决气》说:“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,是谓津。”即是体内为津液,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。汗的有无、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。
一般来说,夏季炎热,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,但如果出汗过多,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,循环变慢,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越趋减少,从而导致体温升高。大量的出汗,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,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。
专家称,出汗过多主要易产生四大危害:第一是营养元素流失。汗多时,人体内必须的锌、硒、锰、铁、铜等微量元素逐渐流失,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,成人体质下降。第二是免疫力下降。汗多的人,平时易感冒,常见打喷嚏、鼻塞、流涕或纳呆腹泻。第三是消化功能减弱。表现在胃口不好、厌食、消瘦等。第四是智力发育受制。儿童出汗日久,体内必需的元素慢慢丢失,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,注意力不集中,智力发育受损。
而有一类人即使在大热天时一滴汗也不流,这种症状称为“无汗”。这类人可能先天性汗腺较少,也有可能是因一时感受风寒,寒邪束表导致毛管腠理闭塞,必须马上找中医医师调治。但如果汗长时间出不来,体内的积热就散发不出去,极易发生中暑。
尤其是老年人、妇女、儿童,常因中暑引发高热、惊厥。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的人,还易发生中风、心肌梗死等。另外,皮肤出了汗,体内代谢的废物只好从其他途径排出,若都经尿液排出,势必增加肾脏的负担,对于肾病患者可能更“雪上加霜”。无汗或极少汗的人群,皮肤的酸性环境还会发生改变。因为正常排出的汗液中含有能杀灭皮肤表层病菌的乳酸,而排汗过程中皮脂腺还会分泌同样具体一定灭菌作用的脂肪酸。如果患上“无汗”症,皮肤的抵抗力会降低,导致皮肤表层病菌滋生繁衍,严重者可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。
天热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而每个人因体质不同,排汗的部位也有所不同,但若排除了体质的差异,这很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。
排汗集中于面部、额头、头皮多见于阳盛体质,平时需要多喝水,多食滋阴、清淡之物。而老人和产后妇女头汗过多,则是气虚的表现。若汗水集中在胸前、心窝处是思虑过多,多见于脑力工作者,平时要注意补心气。
因外界高温造成皮肤出汗的浅表出汗并不是最好的排邪毒之法,“动汗”才是最好的出汗方式。中医讲“动汗可贵”,是指通过有效的运动来出汗属于深层出汗,它更优于浅表出汗。
最适合出“动汗”的运动项目是有氧运动。青年人可选择慢跑、打球等,老年人可选择散步、太极拳等。不少年轻白领每周打球、踢球,以为出越多的汗越好。其实不然,尤其是动不动就出一身汗且出汗比别人都多的情况下,身体可能就会出现或加重气虚症状。因此,出汗程度以自身感觉舒服,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状态,切不可过于大汗淋漓,以免消耗元气。
出汗是人体的晴雨表,有了它,身体才能更好地调节内部循环系统,观察它,能够预知身体即将出现的问题。硬是拒绝出汗,体内的毒素排不出来,健康也就受到了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