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时正值秋冬过渡阶段,天气愈加寒冷,气候更为干燥,市民养生要注意防寒保暖,适当用冷水洗脸增加抗寒能力,日常多喝开水,多吃御寒食物,做好秋冬过渡阶段预防五大疾病。
古方 中医 介绍此时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,常有冷空气侵袭,而使气温骤降,很多人都出现乏力、疲劳等秋乏现象,但有五种疾病发作后,患者都会感到疲惫、没精神、食欲不好,也误当作秋乏而延误治疗,具体如下:
第一是心脏疾病
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没力气或气短,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、憋气、疲劳,但这些情况常被误当作秋乏,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。因此,有心脏病的人,这个季节如果感到疲乏,最好到医院做心电图、测心率和血压。
心脏疾病中医学认为心脏病多属“胸痹”、“心痛”等范畴。其症状的描述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记载,谓之“心病”、“真心痛”。
第二肺部疾病
有些肺部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后,患者会突然没精打采、神色萎靡,不爱吃东西,有的还咳嗽、晚上躺着睡觉感觉憋得慌。由于这些表现不是肺炎的典型症状,因此也容易被忽略,以为就是秋乏惹的。因此,当老人出现上述情况,家人最好帮助其测量腋下温度,如果体温高于37.5度,最好到医院听诊、查胸片。
肺部疾病属中医“喘证”、“痰饮”、“肺胀”、“水肿”等范畴。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,又有多种症型分类。
第三糖尿病
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也容易感到慢性疲劳、乏力,但由于他们的反应不明显,因此容易被忽略。因此对于有糖尿病的老人,如果出现乏力,最好及时监测血糖,注意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。
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。消渴是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。消渴之名,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。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:渴而多饮者为上消;消谷善饥者为中消;口渴、小便如膏者为下消。
第四高血压
有些高血压患者在秋季气温降低后血管收缩,往往出现血压波动,会有疲劳、眼花、头重脚轻、脖子发硬、胸闷、气短等症状。这些情况往往也被认为是没休息好导致的,而没有和血压变化联系在一起。因此,高血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,要及时监测血压,必要时服药控制血压。
中医认为,高血压属“眩晕”、“头痛”等范畴。其病程长久,病情缠绵,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,五志过极,恼怒忧思,持续精神紧张,或饮食失节,嗜好烟酒辛辣,肥甘厚腻,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,诸多因素相互作用,引起人体阴阳失调,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。
第五颈椎病
有些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。患者在受到风寒后会感觉犯困、疲惫、浑身没劲、浑身发紧、胸闷,休息也不能解乏,最好到医院检查是否是颈椎病发作了,同时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。
颈椎病属于中医学“痹症”范畴,痹者,蔽也,乃为气血痹阻不通,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发病。中医认为,颈椎病的病因有内外之分,内为机体正气不足,肝肾脏腑功能失调,导致气血不荣、筋骨失养,此为病之根本;外则感受风寒湿邪侵袭,又加外伤劳损等,风寒湿邪之为病,风为阳邪,开发腠理,穿透力强,寒邪则借此力而内犯机体,风邪又依寒凝之积,使邪气附于病位,久之则成致病之基础,湿邪则具黏着、胶固之特性,三邪蕴结于病患,造成经络壅滞,气血运行不畅,绌急而痛。文章来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