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调理脾胃的5大基本饮食原则
夏季天气湿热,中医素有“脾病起于长夏”之说。长夏五行属土,与脾脏相应,而脾最恶湿喜燥,所以长夏脾胃病患者比较多,此时的脾胃病往往因湿邪困阻而发生,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、食欲不振、腹泻等。如频繁出现餐后上腹部隐痛、饱胀不适,有时还伴嗳气、反酸,甚至恶心,呕吐。一般此病病程缓慢且易反复发作而难愈。
本病在中医多属于“胃脘痛”、“胃痞证”范畴。常见的证型有脾胃虚弱、胃阴不足、脾胃虚寒、饮食伤胃、温热中阻、肝气犯胃等。通常经过中医辨证施治,服用中药调理,症状都会有所好转或彻底治愈,但疗程通常较长。俗话说:“胃病三分治,七分养”。因此在适当的药物治疗基础上,可配合膳食来调养。
1、夏季不同体质的人,食用不同的药膳。
如阴虚体质的人,不适合用热药,可以用玉竹、沙参、百合、莲子、粳米熬粥;虚寒体质的人,经常腹泻的人,可以用山药、芡实、薏苡仁、玉米,加适量的小米熬粥,起到健脾补肾化湿的作用。另外,脾胃虚寒的人,在炖鸡、炖肉的时候可以加些肉桂、白豆蔻、小茴香。也可取适量的玉米,少量的砂仁,加入适量的粳米熬粥,起到醒脾化湿的作用,适用于各类体质的人食用。若口干明显、知饥不食者,可酌加生地、麦冬等滋养胃阴。
2、夏季食养宜清补。
中医认为,胃为后天之本,脾主水谷运化。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此时膳食宜清淡,这样才有助于开胃增食,健脾助运。清补的膳食一般总热量略低,其营养素的构成为两高两低,即蛋白质含量宜略高、纤维素含量应略高,脂肪及糖的含量应略低。因此清淡食品多以素食为主。主 食宜用粳米、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,以及各种汤、羹、糊等。副食宜用味酸(以性凉或平为佳)或性味甘凉(或甘平)的肉类、禽蛋类、水产类、蔬菜 类、瓜果类、乳蜜类等食物,并宜用酸甜类调味品。食物烹调应以凉拌、炒、蒸、煮、炖、烩为主,并保证盐分的适度摄入。
3、宜选用祛暑利湿、 清热解毒之品。
具有祛暑利湿、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:性味甘凉,可健脾利湿、渗湿、利水、可祛暑热的食物有黄瓜、绿 豆、荠菜、金针菜、东瓜、冬瓜子等;性味甘凉或性平、可清热解毒或者清热祛暑的食物有荷叶、牛蛙肉、茶汁、西瓜、冬瓜、冬瓜子、丝瓜、黄瓜、甜瓜、高粱、 芹菜、苋菜、菱、甘蔗、马兰头等;具有清热之功的食物还有菊花、苦瓜、香蕉、荸荠、生萝卜、茄子等;可清热利湿的食物有青菜、芹菜、金针菜、茼蒿、茭白、 竹笋、荸荠等。另外,能够健脾利湿的食物还有蚕豆、赤豆、鲫鱼、鲢鱼、白扁豆、薏苡仁等。
4、以祛暑生津为主,滋阴益气为辅。
夏季津液 亏损较多,故在选择食物时宜以祛暑生津为主,滋阴益气为辅。具有这类功效的常见食物有炒大麦粉、菠菜、藕、茭白、西瓜、甜瓜、菜瓜、桃子、柠檬、苹果、葡 萄、椰子、橙子、柚子、柑、甘蔗、绿豆、番茄、竹笋、黄瓜、胡萝卜、枸杞苗、豆腐、滑菜(冬葵)、鹅肉、白鸭肉、鸡蛋、牛奶等。另外,桑葚、莲子等也能清 热除燥,是药食两用食物,也可在夏季常食。
5、宜控制冷食冷饮。
夏季适当食用冷饮,能起到一定的祛暑作用,然而不可食 用过多。夏季尤要注意对脾胃的保护,但过食冷饮会损伤脾胃,例如,雪糕、冰砖、蛋筒等是用牛奶、蛋、糖等制成,营养虽好,但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,引起不 规则的胃肠壁收缩,可诱发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又如,各种碳酸饮料、汽水等,大多营养价值不高,多饮会损伤脾胃、影响食欲,甚至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,故不宜多服。
总的来说,脾胃病患者饮食上当多加注意:饮食须规律,可少食多餐,以软食为主;应细嚼慢咽,忌暴饮暴食;避免刺激性食物,忌烟戒酒、少饮浓茶咖啡,少进食辛辣、过热和粗糙食物;胃酸过低和有胆汁反流者,宜多吃瘦肉、禽肉、鱼、奶类等高蛋白低脂肪饮食;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,如水杨酸钠、消炎痛、保泰松和阿斯匹林等。同时还当重视情志调节,缓解精神紧张,保持乐观情绪,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。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劳,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。